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

讲座来袭|《生物多样性公约》及COP15进展
发布日期:2021-05-19浏览次数:字号:[ ]

时  间:2021年5月20日19:30

地  点:西校区新教2121

主讲人:胡飞龙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持人:刘云慧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

内容简介

为使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前沿进展,生态系教工党支部联合硕士2020级生态学党支部、本科生生态党支部于2021年5月20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邀请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胡飞龙博士讲授“《生物多样性公约》及COP15进展”主题报告。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

主讲人

胡飞龙,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草地碳循环、《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履约议题研究等。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公报》《中国履行<公约>第六次国家报告》《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等文件,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履约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

本次讲座将于5月20日(周四)19时30分在西校区新教2121举办。请遵守活动现场相关要求,并全程佩戴口罩。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大家可通过扫描下方问卷星参与本次活动报名。

 

拓展知识:COP15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以不同元素组成一滴“水滴”,也是一粒“种子”的形状。“水滴”意味着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源;“种子”寓意COP15将制定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就像一粒种子,在各缔约方和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培育下,未来十年将开出绚丽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其中包含的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女孩、大熊猫、孔雀、蝴蝶、梅花、浪花等元素以甲骨文做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契合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表达出《公约》的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共建生态文明的愿望。会标右下角的“中国昆明”印记,既表明了本次COP的举办地,也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