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欧青年科学家土壤微生物组学第一期workshop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2-07-30浏览次数:字号:[ ]

7月27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张福锁院士团队彭静静副教授组织的中欧青年科学家土壤微生物组学交流会(Sino-European Microbial Omics Workshop for Young Scientist)第一期活动于zoom线上会议顺利举办。本期活动分别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Agroécologie Dijon, INRAe, France)、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研究所以及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四个研究单位参与。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崔振岭常务副院长和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研究所Werner Liesack教授做会议致辞。本次会议特邀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研究所Werner Liesack教授和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卑其成博士进行了大会报告。会议由法国农学院Marion Prudent研究员和Barbara Pivato 研究员主持。Werner Liesack教授分享了关于“基于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分析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工作。卑其成博士围绕“基于宏组学分析极端气候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组生存策略”的研究工作。他首先对不同国家地域的极端夏季气候特征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介绍,概述了多种宏组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应对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分别基于其课题组关于连续三年夏季土壤微生物对高二氧化碳响应和土壤微生物在极端夏季气候下的生存策略的研究结果,详细阐述了宏转录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实例应用,对开展宏组学分析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贝水宽、刘晔、吴兴杰、贺志斌、周希等以及中法合作项目博士研究生朱莉亚,Maslard Corentin等同学分别围绕核糖体RNA基因操纵子拷贝数在土壤功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物种在产甲烷过程中的温度敏感性及对外源添加物质的响应机制、微生物组参与土壤碳固存的生活策略、土壤宏转录组学研究框架以及不同的植物基因型对苜蓿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基因的影响等研究课题在交流会中进行了相关成果的精彩汇报。

围绕人才强校工程,中欧青年科学家土壤微生物组学交流会议扩展了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了第一期活动。未来,中欧青年科学家土壤微生物组学交流会将继续搭建广阔交流平台,更好地推动土壤微生物领域科研发展。本次会议得到世界顶尖涉农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种子基金支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