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院系设置
农业气象系
发布时间:2023-04-06 访问次数: 文字:[ ]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源于1956年成立的农业物理气象系,是中国农业气象高等教育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气象领域科研、业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到2023年7月为止,农业气象系共培养气象相关方向本科毕业生1368人、硕士生412人、博士生88人。近10年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平均达82%,最高达到95%。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中国气象局所属各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气象及智慧农业相关企业等,已成为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农业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和业务骨干。目前在校本科生90人,硕士生65人,博士生27人。

农业气象系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学科助理1人。拥有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领军教授B类1人,青年新星A类1人,B类2人,全国气象教学名师2人。设有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农业气象学博士点、大气科学一级硕士点(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方向)、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资源利用与农业减灾专项专业学位硕士点。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获批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气象学教学团队获得2020年全国气象教学团队。

农业气象系是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单位和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也是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在农业气象、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农业技术服务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挂靠在我系的农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Agricultur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ommittee,AMSC)是中国仿真学会的二级分会,是由我校倡导建立的“农业模型联盟”发展而来,是国内农业模型研究、农业数据及其应用领域的唯一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农业气象系设有气象环境监测与模拟、农业气象与气候智慧型农业、气候变化与适应等研究方向,现有农业部呼和浩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重点研究气象与生物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农业天气诊断与预测、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规律,揭示气候变化和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相关评估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策略,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十三五期间,共主持和参加973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7项。

近十年来在农业作物模型开发、新型农业气象探测装备的研发与研制、气候变化与应对、气象防灾减灾、灾害风险转移等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One Earth、Global Change Bi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Climatic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Ecological Indicators、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Field Crops Research等学科前沿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及行业标准60余项,撰写行业标准、政策报告建议等10余项。学科具有较好的学术交流制度与氛围,与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教师多次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会议并参与气候变化相关报告、政策建议和行业标准的编写,牵头和参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报告章节的编写。与中国气象局和多个省市气象局签有局校合作协议,进行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