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亮文解读 | 新冠疫情下北京市大气氨的动态、来源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1-11-12 来源: 资环学院 访问次数: 文字:[ ]

英文题目Atmospheric Ammonia in Beijing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Concentrations, Sources, and Implications

中文题目:新冠疫情下北京市大气氨的动态、来源与启示

第一作者:张洋洋

通讯作者:刘学军

城市地区是否存在较大的非农业源氨(NH3)排放是国内外一个仍有争议的问题。2020年初出现的全国性新冠疫情所引发的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大大降低了我国主要城市的人口流动、道路交通和工商业等人类活动,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也大幅下降。这为人们研究非农业源NH3排放对城市NH3污染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印证”机会。为此,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刘学军课题组基于北京市的多点观测网,结合ALPHA被动采样器和15N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评估了2020年新冠疫情封锁期间与解禁之后北京大气NH3浓度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研究发现,与2017年相比,2020年北京市绝大多数采样点出现较高的NH3浓度和较低的δ15N-NH3值。除了隧道内采样点,相比封锁期间,其他采样点NH3浓度在解禁之后并未明显升高,但δ15N-NH3值增加了2.1-9.9%。源解析结果显示,2020年非农业源(化石燃料与城市废弃物源排放)分别在马路点(隧道点)与非马路点(农大校园)贡献了大气NH3的81%和62%,与2017年结果类似;相比于封锁期间,在解禁之后非马路点NH3的非农业源贡献略微升高,但隧道点几乎不变。该研究证明:(1) 非农业源排放(包括机动车NH3逃逸)是北京市大气NH3的主要贡献源;(2) 由于大气NH3浓度易受不利气象条件(如疫情期间较低的边界层高度与区域大气传输的改变)的干扰,在未来大气NH3污染防治中,应依据NH3浓度变化与氮稳定同位素源解析结果进行综合考量。

2021年1月12日,该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论文题目为“Atmospheric Ammonia in Beijing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Concentrations, Sources, and Implications”。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210101和2018YFC0213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41425007)、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总理基金,DQGG0208)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M660863)的共同支持。刘学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张洋洋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唐傲寒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方运霆研究员、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刘端阳博士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effrey L. Collett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在样品测定、数据收集或论文修改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0c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