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成立于1992年4月,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肥料与施肥及农业化学学科的基础上建立的。植物营养学科继承了农业化学家彭克明教授和李酉开教授半个多世纪奠定的肥料与施肥科学和农业化学测试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在黄淮海中低产田改良、大面积作物高产施肥研究、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根际理论与实践、农田和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进入国家“985”工程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一级科技创新平台。植物营养系依托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张福锁教授等为带头人的植物营养学科团队2005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本学科就是国内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八十年代后建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具有完善的学术梯队。现有教师28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1名,讲师1名,实验员1名,包括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毛达如教授、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张福锁教授。师资队伍无论从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人员素质,还是从学科交叉、国际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均具明显特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优势明显,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近年来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有120多篇科研论文被SCI检索系统收录。
植物营养系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目前与美国、欧盟、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和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与国内相关大学、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科带头人张福锁教授曾任国际植物营养学会主席,所领导的团队2005年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国际植物营养大会,在国际学术届有重要影响。
植物营养系的主体研究方向是在揭示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控机理,以及植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水分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养分资源管理的原理与技术,通过根际调控、新型肥料研制、现代施肥技术等手段,提高植物生产力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重点研究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根系发育与功能的分子调控机理,寻找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性状的遗传学改良途径。
(2)根际营养:结合主要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重点研究根际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微生物的动态过程及其在养分高效利用中的作用,阐明生物间相互作用对根际信号应答与基因网络协调控制,通过根际调控提高整个系统的生产力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环境。
(3)新型肥料与数字化施肥:重点研究基于土壤植物测试的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和可持续作物生产综合管理体系,结合GIS技术进行区域养分资源管理。研制应用于不同目的根际肥料和缓控释肥料。
(4)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研究农业污染物的控制及其资源化途径,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
(5)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高效利用:重点研究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养分、水分和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的适应性机理、基因型差异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等。
植物营养系的奋斗目标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交叉渗透,集中优势,凝炼方向,立足资源环境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围绕国家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问题进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所面临的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设国家开放实验室和资源高效利用综合研究基地,在研究论文和科技奖励等方面取得重要科技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