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伊始,小寒已至。让我们悦启新年,一起来探究小寒节气的气候特点吧!
当太阳运行到黄经285°时,小寒节气开始,交节时间在1月5日或6日。夜观天象,北斗七星柄梢指向戊位。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第五个节气,也是进入公历2024新一年的第一个节气。和大寒、小暑、大暑以及处暑一样,小寒是表示气候冷暖的节气。小寒虽带着一个“小”字,实则北方寒冬料峭,南方冷透肌骨,是古人认为的最寒冷的节气之一。
小寒节气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我国气温波动较大,热量散失,气温持续降低,入冬面积持续向南扩张。全国多年平均温度在 -29.3~18.9 ℃之间,0 ℃等温线穿过山东丘陵南部-秦岭-横断山脉一带,其中西北大部分地区在 -15~-10 ℃之间,内蒙古、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在 -29~-10 ℃之间,大兴安岭以北地区低于 -25 ℃,平均气温最低接近-30 ℃,进入严寒时期;南方大部分地区在 0~10 ℃之间,低海拔河谷地带气温较高,华南和云南南部气温在 10~15 ℃之间,进入气侯学意义上的冬季。华南南部沿海地区平均气温在 15~18 ℃之间,进入气侯学意义上的秋季。
何处最舒适?
人体舒适度指数(BCMI)用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评价人体感受的舒适程度,依据气温、湿度和风速这三个对人体感觉影响程度最大的气象要素,确定了10个分级:大于89时人体感觉程度为酷热,86~88为暑热,80~85为炎热,76~79为闷热,71~75为暖舒适,59~70为最舒适,51~58为凉舒适,39~50为清凉,26~38为较冷,0~25为寒冷,此外,低于0则可视为非常寒冷。
如下图所示,小寒节气我国的BCMI大致在-10~60之间,与冬至相近。南北温差有缩小趋势,新疆、西藏高海拔地区、青海、内蒙古、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京津冀部分地区已经大面积进入寒冷地区,日平均气温达-5℃以下,BCMI在-10~15之间,昼夜温差较大,需要注意保暖;华中部分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为较冷地区,BCMI在15~35之间,强冷空气持续活动;南方地区也是一派严冬的景象,气温维持在较低水平,时常有冷空气南下,西南、华中、华东、福建、两广等大部分地区BCMI在35~50之间,为清凉程度,阳光照射少,体感湿冷;华南地区仅有海南BCMI在50~60之间,气温下降不明显,气候仍较为舒适。
穿衣小指南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小寒时节有不同的气候特点。穿衣指数是一种室外环境所需服装厚度的预报值,主要运用了环境温度预报值和环境风力预报值两个气象要素。
小寒时节我国北方地区的穿衣指数均大于19.6mm,需要穿着厚羽绒服、冲锋衣、皮草外套、棉衣等御寒保暖的严冬装;长江流域的穿衣指数在10.6~15.6mm之间,需要穿着风衣、大衣、夹棉外套、毛呢套装等初冬装;南方大部的穿衣指数在10.6mm以下,仅需穿着衬衫、单裤、薄针织衫等春秋装。
小寒节气冷空气活动十分频繁,气温起起伏伏,小伙伴们需密切留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远离感冒!近期准备去北方旅游的南方朋友们,在负二十多度的哈尔滨请备好“保命穿搭”,咱们要风度也要温度呀~
天气会如何?
小寒节气期间,黑龙江西北部和东南部、吉林东部、新疆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北疆北部等地局地有大雪(5~8毫米)。贵州、四川盆地南部、云南东部、广西、湖南西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其中,广西东北部等地局地有中雨,关注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内蒙古中东部、辽东半岛、河北北部、山东半岛等地部分地区有4~6级风。
图源中国天气网
节气小科普
火热的冰雪盛宴中蕴含着哪些节气密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期,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出圈”,数以万计的南方“小土豆们”投入哈尔滨妈妈般的怀抱,体验了一把冰天雪地的独特魅力。
时至小寒时节,冰雪大世界也到了最佳赏味期,园区总用冰和雪量为25万立方米,其中主塔“冰雪之冠”总用冰量为1.3万立方米,整体高43米,相当于14层楼高,宏伟壮观的奇迹却是来自一滴滴水、一块块冰。
冰雪大世界“冰雪之冠”
那么,这些晶莹剔透的冰从何而来?
早在2023年12月7日,大雪节气当日,第四届哈尔滨采冰节在松花江畔开幕,这标志着冰城哈尔滨进入了采冰季,也是对民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仪式包括迎风旗、震天鼓、祈福词、出征酒、采头冰、系鸿运六大环节,还原古老采冰习俗。
冰块是由冰晶不断生成、长大而成,同时,流动的水会阻挠晶核的长大过程,促成冰晶核的不断生成,此时如果河水流速相对稳定,在一定温度下就可以形成致密均匀、通体透明的优质冰块。松花江水流稳定,水质清澈,且江面超过-20℃,完美符合采冰条件。采上来的冰块长约1.6米,宽约0.8米,重达700斤,每天运送1万立方米的冰块至园区,在采冰人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璀璨的冰灯、酷炫的冰雕才能呈现在我们面前。
采冰人借助工具采冰
冰雪大世界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开放,正是由于哈尔滨的气温在冬季11月份开始到次年的2月份气温基本上都是在零度以下。而水在0度开始结冰,只有气温保持在零度以下,在室外的冰才不能融化。因此哈尔滨的气候条件决定着冰雕们能够持久不化,走向世界。
“冷在三九”知多少?
二十四节气发明以后,先民结合各地区气温变化和动植物物候总结了气象谚语,用以指导日常生活及农业生产等。三伏、三九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更是深入人心,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冷在三九”是否还具有科学性呢?
冬至后第一个九天定义为“一九”,"三九"天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在小寒与大寒之间。
古时候,先人通过观察冰是否结得更厚、地冻得是否更硬来判断寒冷的程度,更是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当时,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之中公认的最寒冷时节,从字面意思看,“小”表示寒冷的程度,应该是大寒最冷,小寒次之。但是,根据我国近60年以来的气象观测记录,北方地区“冷在三九”的适用性最高,即小寒与大寒节气之间多年平均温度最低;而在南方大部分地区,最冷时段是在“四九天”的大寒时节。
总体而言,节气谚语蕴含着天地人和的生态智慧,更有俗语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阳光充足时,小伙伴们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畅达的心绪,方能笑傲长冬!
天寒地冷,也要热气腾腾的生活。一起穿越寒冬,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