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学成离北农,五载求学路匆匆。
志愿表上豪情涌,边疆祖国记心中。
分配方案落定后,偏远之地亦挺胸。
青春才华写奉献,岁月长河映赤诚。
遥念当年困苦重,饥饿肝炎扰学童。
幸有恩师来相伴,众志成城战寒冬。
学业生活皆关照,实习论文细雕龙。
知识技能倾囊授,黄村实践建奇功。
旱改水畔留身影,盐碱改良见真容。
土壤调查精测量,土肥测定意无穷。
政治运动风浪涌,师如堡垒护学众。
毛选深读寻真理,雷锋精神化行动。
先烈事迹心中记,忆苦思甜情更浓。
批判谬论信念坚,党辉闪耀引航程。
党课党史传薪火,七名同窗入党中。
五年指引方向明,爱国爱党情意重。
知识启迪智慧通,思维培养绽华虹。
心理塑造强意志,胜败皆能心从容。
人格教诲铭心底,做人做事道理丰。
实践磨砺出真知,三观端正展雄风。
毕业响应国号召,农村边疆勇冲锋。
各展所能作贡献,不负师恩情意隆。
恩师如今期颐至,安康喜乐心欢融。
感恩之情难尽述,化作诗篇颂恩崇。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精神传承永不息,未来之路再称雄。
这首长诗由北农大五九级土壤农化专业二班李应运同学执笔,诗篇记录了五九级土化专业一班二班同学在中国农业大学(时为北京农业大学)的学习生活和1964年毕业后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的职业经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母校的感恩、对建设祖国的热忱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上图为土化专业一班的同学于2018在珠海聚会,前排左三为后文提及的徐燕平同学。前排最右系本文作者王冠英,后排最左系其老伴常玉林。二人上学期间均为一班学生,毕业后被一同分配至国家科委工作机构,后恋爱结婚。
五载求学立壮志
1964 年,在历经整整五年的求学生涯后,我们中国农业大学(彼时名为北京农业大学)59 级土壤农化专业的两个班级,约 60 名同学顺利圆满完成学业。毕业分配志愿表前,大家心中豪情澎湃,毅然决然地写下那掷地有声、响彻心扉的誓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绝不是一句简单冲动的口号,而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子,将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炽热告白,是镌刻在心底的坚定信念。
分配方案一经揭晓,果不其然,众多同学被派往祖国的偏远地区。那些地方环境艰苦、条件未知,前路布满荆棘,但我们之中没有一人萌生退意。大家怀揣着对祖国母亲最纯粹、最浓烈的热爱,带着对理想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毅然决然、欣然按时奔赴各自的岗位。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出众才华,一笔一划地谱写着一篇篇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每一个字符都饱含深情,每一段落都彰显担当。
青春才华写奉献
来自北京的徐燕平同学,被分配到黑龙江水保所。抵达之时,她才惊觉,这个研究所刚刚组建,条件简陋到超乎想象,甚至连一处基本的居住之所都没有。那可是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啊,凛冽的寒风似乎能穿透一切。但徐燕平同学没有丝毫犹豫,她与同事们紧紧相依,咬紧牙关,携手并肩,勇敢无畏地迎难而上。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她凭借顽强坚韧的毅力和极为出色的工作表现,一步一个脚印,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认可与由衷敬佩,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榜样。
二班的王仲民同学,背井离乡,远赴遥远的新疆,自此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深深扎下根来。在工作中,他始终秉持勤勉敬业的态度,面对困难勇于担当,全心全意地为各族群众服务,将自己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片土地上。正因如此,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他曾担任吐鲁番市两任市长,主政期间,积极开拓进取、有所作为,成功建成了闻名全国的吐鲁番葡萄街,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还大力兴建职工宿舍,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令人尤为感动的是,他始终以身作则,把温暖与便利优先送给百姓和职工,而自己却是最后一个迁入新居,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令人动容不已。
(图为王忠民同学及其老伴)
同样来自二班的李应运同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对党忠心耿耿,对人民情深意切,心怀大爱的种子早早在心底种下。在校期间,他便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奔赴海南岛,在海南大学开启了自己的教书育人之路,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梦想。1972 年,他又调任江苏淮阴中学,担任化学教师并兼任八届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这一坚守,便是直到 1998 年退休。他常把 “爱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挂在嘴边,并且身体力行。怀着深沉的爱心与强烈的责任感,他与农村学生同吃同住,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所带班级升学率连续多年超过 90%,创造了教育的佳绩。他不仅是学生们眼中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更是当地百姓公认的教育楷模。凭借着突出的贡献,他荣获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江苏省和淮阴市的劳动模范,还担任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荣誉于他而言,实至名归,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好褒奖。
(图为李应运同学)
未来之路续辉煌
这些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事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同学们坚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也是母校“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育人理念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六十年来,59级土壤农化专业的同学们无怨无悔,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无论是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还是在田野间默默奉献,将所学知识化作丰收的硕果;亦或是在边疆坚守,以坚定的身躯捍卫祖国的安宁,都在书写着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无上荣光,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
正是母校春风化雨般的悉心教诲与精心培育,赋予我们知识的无穷力量,塑造了我们坚韧不拔的人格,让我们有勇气、有能力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我们从心底里由衷地感恩母校的培养,是母校为我们点燃理想之火,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铺满希望的砖石,铺就成才之路。我们始终坚守 “为祖国服务” 的初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当初的誓言,以不懈的奋斗、拼搏的汗水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
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已然桃李芬芳满天下,弦歌悠悠,传承不息。愿我们所有的学子都能铭记初心,让这份宝贵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薪火相传,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贡献出属于我们的磅礴力量,续写辉煌篇章。
供稿供图:王冠英、李应运
图文编辑:吕国玮
责任编辑:吕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