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校友故事丨马兴旺:曲周精神在新疆生根发芽
发布时间:2025-05-14 来源: 资环学院 访问次数: 文字:[ ]

马兴旺,1987年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先后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博士(在职)毕业。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西北绿洲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库尔勒农业面源污染新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主要从事水肥一体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研究。曾任新疆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图片

2011年,马兴旺当选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巍巍昆仑天山,覆盖着上万年的冰雪,每年春夏,融化的雪水便会顺着河谷蜿蜒而下,汇入山体两侧的盆地,给当地的绿洲带来新的活力。在新疆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大水漫灌是人们几千年来习惯的灌溉方式。大水滋润了土地,却也带来了水资源浪费与次生盐碱化的问题。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如何提高新疆作物产量?1994年,土壤学硕士毕业的马兴旺,投入到新疆农科院的科研项目中,发现了水肥之间的耦合关系,一下子抓住了水肥一体化这一必要工作,率先在棉花地展开试点,并为之奉献了三十年的青春。


艰苦是初心的磨练

彼时,南疆巴楚县。

一方土坑,露天挖掘,洪水将其灌满,就成了整个村赖以生存的源泉。常常人们在这头取水,牲畜就在那头喝水,人畜共饮成为了当地的常态,水质极差。在当时的南疆,水是苦的,农民的生活也是苦的。马兴旺被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

“我要是能够学点东西,能够为我们的农民把问题解决掉,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该是一件多好的事情。”看着眼前这一幕,当初报考农大时淳朴的愿望在马兴旺的心中再次回响。脑海中浮现出石元春教授的教诲“咱们作为学农的人,责任还在为农民多做点事情。即使是有助于给农民增加收入,减轻他们贫困的小事。”为农民做些实事的信念愈发坚定。


热爱是坚守的力量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奔波车上行。

对于马兴旺来说,在研究所工作,出差已经成为常事——调研、授课、技术推广,一年中有大半时光都是在外地度过。艰苦的环境、闭塞的交通、落后的通信、陌生的语言环境,当时间消磨了困难的重量,持续的辛苦变成了琐碎的日常。

有一年,马兴旺去克拉玛依做野外土壤调查,遭遇了风沙。正值中午,沙漠里突然狂风大作,大风裹挟着沙子从远方袭来,发出呜呜的嗡鸣,霎那间黄沙漫天,恍如末日来临。土打在脸上生疼,同行的民工都吓坏了。面对自然的肆虐,人类显得格外渺小。他带领一行人躲在了沙丘后面,等待风沙过去。一个小时后,终于风沙止歇,重见天日。一行人收拾好行囊,继续向目的地前进……

在研究所里的日子也并不轻松。虽然没有漫天的风沙,却有看不完的文献;没有漫长的颠簸,却有写不完的报告。问题在不停地被发现,经验在不停地被总结。常常是已经到夜里十点了,马兴旺办公室的灯仍然长明。

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坚持?

热爱!

“我自己在农村长大,所以我觉得我对农民有一种感情在里面,就是把农民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去看待。如果我做一点工作能够让农业发展起来,让农民增加收入,我心里面就很安慰。”马兴旺诚恳地说到。


思考是科研的火花

氮肥能够有效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在农业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前,水肥一体化工作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棉花产量的工作展开,但随着2008年全国农业源污染普查工作的开展,氮肥淋溶带来的污染问题逐步走进大众视野。马兴旺突然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业发展也格外重要。

于是他一边着手推动建立氮磷淋溶监测站点,一边反思自己的工作。

土壤学出身,怎么会不知道氮肥淋溶会造成环境问题?为什么最开始做的时候却没有关注到呢?

原来是缺了辩证法的思维。和自己在母校读书时的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交流过后,马兴旺恍然大悟。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利有弊。在意识到问题之后,马兴旺果断转变了研究重点,将提高水肥管理的产量和品质与减少氮磷淋溶带来的污染两个目标相结合,增产和环保两手抓。他带领团队布设多个监测点做长期定位实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图片

马兴旺在新疆玛纳斯县调查棉花出苗情况

农业科研是一场守候,只有在经历漫长的黑暗之后,才能看见光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17年,这项成果获得了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水肥一体化也从最开始的片面关注经济效益逐步发展为既关注经济又关注环境的综合体系。

到目前,新疆已经有4000多万亩棉花基本都应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作物不断扩展,小麦、玉米、果树,甚至植树造林,马兴旺用行动践行了自己最初的信念——为农民做些实事,哪怕只有一点改变!


曲周精神一脉相承

河北曲周改土治碱的故事,一直是无数农大人奋勇向前的精神丰碑。

回忆起自己大学时石元春教授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土化楼174教室作的报告,马兴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咱们中国农大能够这么多年在社会上有这么好的反响,咱们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作出积极贡献,可能很大程度就是这种专注和坚持的精神在传承。”

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走过了120年的风雨历程,无数农大人在土地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锤炼品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对于在校的师弟师妹,马兴旺提出两点期望:一是要踏踏实实学习,二是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与胸怀。

图片

马兴旺(前排右一)为外宾介绍实验仪器设备

从马兴旺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学弟学妹真切的期盼和对母校诚挚的情感。

希望所有农大学子都能像马兴旺所期盼的那样拥有向下扎根的毅力,和奔赴星辰大海的勇气,在前行的道路中不断发扬农大精神,勇担强国兴农使命!